1个月前,12岁的浩浩偶然间发现了自己脚底长了个肉色的水疱似的小疙瘩,摸上去硬硬的。一开始他没在意,但最近几天,疙瘩变大了,而且运动的时候踩地有点疼,便告诉了爸爸。爸爸一看,这不长了个鸡眼吗!买个鸡眼膏贴贴就好了!但是贴了1周多的鸡眼膏,鸡眼纹丝不动。于是爸爸带着浩浩来到上海市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,医生检查后告诉浩浩和爸爸,这不是鸡眼,而是长了个疣。什么是疣呢?和鸡眼有什么不同?得了疣怎么办?下面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。
疣(俗称“瘊子”)是由人瘤病毒(HPV)感染导致的皮肤或黏膜上皮的良性增生,常表现为不痛不痒的疣状赘生物。HPV有200多种不同亚型,其中约80种HPV和人类疾病相关,某些亚型倾向感染身体特定部位,比如HPV-1型常感染足底,导致跖疣,而HPV-6型和11型则感染肛门生殖器部位,导致尖锐湿疣。
常见的皮肤疣类型有寻常疣、跖疣和扁平疣。寻常疣表现为表面粗糙、呈样增生的丘疹,质地较硬,针头至黄豆大小不等,呈肤色、灰褐色或棕色,可融合成斑块。跖疣即长在足底的疣,通常出现在足底承重部位,刚开始时小水疱样,易被忽视,逐渐变大形成淡黄色的老茧样扁平毛糙斑片(因受重力缘故,通常不会像寻常疣那么凸起,易和鸡眼混淆),较大时可引起走路或运动时挤压疼痛。扁平疣则表现为浅色、肤色或褐色的扁平丘疹,表面光滑。
皮肤疣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,有浸渍或皮肤创伤时易被感染,比如运动量大、脚汗多的人易长跖疣,经常咬指甲的孩子易得甲周疣等。还有一些特定职业人群,比如清洁工、肉类鱼类处理加工人员,由于手部长期浸泡或工作时手部易导致微小伤口而感染。另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,如癌症病人、者,易发生较广泛或较顽固的皮肤疣。
有!已经长疣的人或是无症状病毒携带者,都可能传染给他人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传染:
3. 自身传染:自己抠剥疣体后接触身体别的部位皮肤;足底部位的跖疣由于经常运动摩擦,也容易自身接种到周围皮肤。
鸡眼也是好发于足部,是由于足部皮肤长期受到挤压和摩擦,导致角质增生而形成的硬块,无传染性。表现为淡黄色或深黄色类圆形斑块,中央可能有个锥形小硬块,按压时一般有明显痛感。好发于脚掌前部、小趾外侧等部位,双足可能同时出现。多见于爱穿高跟鞋、窄头鞋的女性,或长时间站立、走路的职业人群比如教师、服务员等,儿童中较少见。
1.鸡眼表面十分光滑;跖疣的表面粗糙,皮纹线.鸡眼剥除表面角质后,中央可有圆锥形的硬核;跖疣剥除表面角质后,能见到里面有些小黑点,为毛细血管血栓形成。
并不是所有的疣都需要治疗,因为疣可能自行消退,特别是儿童患者,随着免疫力的增强可能自行缓解,但无法预测。当疣引起相关疼痛、不适,患者在意外观,持续存在或播散较快时,可采取对应的治疗。疣的治疗方法多样,临床应用比较多的还是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。
1.外用药物:氟尿嘧啶软膏、斑蝥素、鬼臼毒素、5%咪喹莫特乳膏、维A酸乳膏、水杨酸、三氯醋酸、中医中药等。这些药物大多具一定腐蚀性、对皮肤易造成刺激或过敏,特别是儿童患者,需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不一样的部位和皮损程度来选择使用。一般儿童中使用比较多的有5%咪喹莫特乳膏和维A酸乳膏。
2.皮损内药物注射:博来霉素、平阳霉素、干扰素、氟尿嘧啶等,更适合顽固的疣。由于有些药物有细胞毒性,儿童中应用较少。
1.冷冻治疗:用零下196℃的液氮瞬间冰冻疣体,致局部组织坏死脱落。一般需治疗数次。治疗过程中会有一定疼痛。因此大多数都用在大龄儿童。
5.温热疗法:用温度44-45℃左右的装置(包括热水浸泡、热袋、微波、红外线等)对疣体加热,每次30分钟,连续数日,具有一定疗效。可能是温热促进了机体免疫应答,因此导致疣体消退。这种方法比较温和,适合怕痛的患儿,但是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,避免烫伤。
局部使用光敏剂氨基戊酮酸,再用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,引起局部细胞死亡。这种方法留疤概率较低,但费用高。
主要有刮匙刮除和手术直接切除,前者适用于比较小、数目较少的病灶,后者适用于疣体比较大或者经其它治疗后仍顽固复发的病灶。
目前尚没有特效针对HPV病毒的药物。对于皮损范围广泛多发、免疫力比较低下的患者,能够使用系统治疗,比如口服中药汤剂、肌注板蓝根注射液、肌注干扰素等,但疗效不一定,儿童中也极少使用。
如果您发现孩子皮肤上有可疑的“疣”,可以来医院看病,让医生帮忙判断,并采取合适的治疗。
上海市儿童医院皮肤科 冷冻治疗时间:周一至周日全天(泸定路院区、北京西路院区均可治疗)(文/上海市儿童医院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林晓)